唐代的崖州城故址,在今海南岛北部琼山县东南三十里的旧州市,岛的南部今崖县的崖城镇在唐代是振州的治所。宋初并崖州入琼州,改振州为崖州,今崖城镇自此始称崖州(熙宁六年改为朱崖军,政和七年改为吉阳军,明洪武初复为崖州)。《唐书·李德裕传》载德裕在宣宗大中初被贬为崖州司户,当然指的是唐代的崖州,不会是宋以后的崖州。但名人胜迹,后人往往多所附会。《舆地纪胜·吉阳军官吏》下已载有李德裕,可见宋代的崖州人,已把李德裕的贬所拉到当时的崖州去了。此后李德裕便成了琼山和崖城两处所共奉的乡土历史人物。两处名宦或先贤祠中都把李德裕列入祀典,两处都有号称为“李德裕所建”的望阙亭古迹。两处的方志艺文志里都载有德裕所作题为《望阙亭》的一首七绝。在崖城方面,甚至有多港洞的李姓黎人建专祠奉祀德裕,自称是德裕弟德禧的后裔,那倒是琼山方面所没有的。正因为李德裕跟崖城的“关系”发展得如此密切,所以过去纂修《崖州志》的人,尽管也有知道这个崖州不是唐代的崖州的,怎奈“旧志相沿已久,且祀名宦祠,子孙亦皆在崖”(光绪《崖州志》),也就不敢予以否定。
其实在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上,既然明确地记载着李德裕的贬所是崖州而非振州,那么崖城地方有关李德裕的传说古迹无论有多少,其为出于附会,还是显而易见的。
会不会由于史家好用旧名以为典雅,历史上记载的岸州,实际上指的是振州呢?不会的。梁、陈时代的崖州治所就在唐代的崖州,崖州不是振州的旧名,此其一。地名用旧称,果然是文章家的惯技,但史家则绝无此例。尤其是官名,李德裕若被贬为振州司户,决无以崖州司户称之之理,此其二。
据《旧唐书·李德裕传》,德裕只有二子从父殁于崖州。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德裕只有一个做楚州刺史的哥哥德脩。可见崖城多港洞李姓黎人传说他们的始祖德禧是德裕之弟,也只是附会而已。
《望阙亭》这首诗在《李文饶别集》中原题作《登崖州城作》,这也是他的贬所在崖州不在振州之一证。诗中文字《别集》与琼山、崖州方志所载也有出入,亦当以《别集》为准。诗云:“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查琼山县地图,唐代崖州故址旧州市的东南有琼山、双吉岭;东北有龙发、顺村等岭;北有麒麟、潭龙等岭和灵山、苍屹山;西北有永发、雷虎等岭;南有乌盖岭;这些山岭应该就是诗中所咏“百匝千遭绕郡城”的青山。
诗题作《登崖州城作》,诗中首云“独上高楼”,末云“绕郡城”,可见德裕当年所登临的,应为崖州城的城楼。其时尚无望阙亭。望阙亭是后人为纪念李德裕而建的,却托为德裕所自建,即取《登崖州城作》诗中“望帝京”之义,以“望阙”为名。为了把名人的作品与名人的胜迹相配合,因又改诗题为《望阙亭》,进一步把这首诗的写作地点附会到这个亭子上去。写作地点既被认为是在亭上而不在楼上了,因又改诗中“高楼”为“江亭”。这一套雅事的创始者应为旧崖州人,亭即筑在旧崖州址。宋后崖州之名移于今崖城,于是这一套就被照样搬到了崖城,城南也筑了一个望阙亭,以《望阙亭》为题首句作“独上江亭”的这首诗也被收入了当地的图经或方志。至于所以把望阙亭称为“江亭”,想必是由于亭址濒江之故。旧崖州西濒南渡河,那是海南岛上的第一大江。崖城之南,也正好靠着岛上另一大水宁远河。
唐代被贬为崖州司户的宰相,在李德裕之前,又有宪宗初的韦执谊。和李德裕的情形完全相同,自宋以来,韦执谊也被崖城人列为当地的名宦之一,亦见《舆地纪胜》。
(原载《文汇报》1962年6月30日,题为《李德裕谪崖州》,署名禾子)
(收录于《长水集》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