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海南省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副会长、海口市琼山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1985年6月5日,《海南日报》刊登琼山县博物馆郭克辉先生撰写的《珠崖郡治今何处》说:“琼山县文物普查队根据史料的记载,最近在该县城南20公里处(现遵谭区东谭乡)找到了珠崖郡治遗址”(称“遵谭说”)。文中所称的史料依据为《正德琼台志》《琼州府志》《琼山县志》有关汉珠崖郡治的记载,但未引列出具体的文献内容条文。经查阅,《正德琼台志》对汉珠崖郡治的记载主要有:卷二“沿革表”第27页记载:“朱崖郡治琼山东谭。”卷三“沿革考”第1页记载:“珠崖治琼山东谭都。”卷五“山川”记载:“琼崖神岭在县南二十里东潭都。平地中峙起一峰。即古珠崖地。上有神庙,旧称珠崖侯王。后罢珠崖,唐以地属琼州,因名琼崖神岭。今合祀于灵山祠。”卷二十七“古迹”记载:“珠崖郡,汉置,在县东南东谭都石陵村。址存。”这些应该就是“遵谭说”的史料依据。之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的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教师进修学院杨德春主编的《海南岛古代简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出版的《琼山县文物志》,均将“遵谭说”认定的汉珠崖郡治遗址载入了书中。1992年2月,琼山县人民政府未经严谨考证就将“遵谭说”认定的汉珠崖郡治遗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月,琼山县撤县设市。因琼山市于2002年9月并入海口市,海口市人民政府便于2011年10月将“遵谭说”认定的汉珠崖郡治遗址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11月,《海南史志》刊登琼山市文体局黄培平先生撰写的《汉珠崖郡治遗址辨正》一文,否定了“遵谭说”,认定“汉珠崖郡治实际在琼山县东潭都”,也就是在今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潭口村委会博抚村北侧的珠崖岭上(称“龙塘说”)。在此,有必要说明一下,龙塘镇博抚村北侧的小山包,《正德琼台志》与旧《琼山县志》皆称为“珠崖神岭”,而《汉珠崖郡治遗址辨正》一文,却将“神”字去掉了,改之称为“珠崖岭”,自此之后,有关文章、文件(报告)及文物保护单位碑文也都跟随称之为“珠崖岭”了,这么一改,很容易误导人们将龙塘镇博抚村北侧的“珠崖神岭”当作汉“珠崖岭”,今旧州镇旧州岭,汉称珠崖岭,唐称琼崖岭,宋称旧州岭至今,故汉“珠崖岭”在旧州镇不在龙塘镇。“龙塘说”的史料依据也是《正德琼台志》《琼州府志》与《琼山县志》,并且列出了文献中的具体内容条文:“珠崖郡,汉置,在县东南东潭都石陵村,址存。”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发行的由何铭文先生主编的《琼山县志》、海南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海南师范大学李勃先生撰写的《海南岛历代建置沿革考》,皆将“龙塘说”认定的汉珠崖郡治遗址载入了书中。1998年,原琼山市人民政府将珠崖神岭城遗址当作“汉代古城址”,列为琼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将珠崖神岭上原琼山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汉代古城址”,改为“珠崖岭城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遵谭说”与“龙塘说”的出现,引起了老琼山人(特别是旧州人、新坡人)议论纷纷。说什么“以前人们世世代代都传说汉珠崖郡建在旧州,怎么现在却说建在遵谭、建在龙塘了呢?”“人们都说,海南历史看琼山,琼山历史看旧州。遵谭水路不通,龙塘在1958年建松涛水库之前,每年一刮台风就成为水浸区,先人怎么会把珠崖郡建在那里呢!”针对民众的议论,为了弄清遗址的真面目,原琼山县文化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遵谭说”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探讨,对“龙塘说”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调研。
1996年10月18——19日,琼山市文体局主持召开“珠崖郡治遗址”学术研讨会,与会的省、市专家学者对“遵谭说”认定的汉珠崖郡治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探讨。专家学者认为,《正德琼台志》中的“东谭”(笔者注:该志书中,卷二、卷三为“东谭”,卷五改为“东潭”,卷二十七恢复为“东谭”,因此,“遵谭说”与“龙塘说”各取所需),是明代琼山县遵化乡下的一个基层单位名称,“遵谭说”中的“东谭”,是1951年琼山县第八区在遵谭新设立的一个乡名称,以现代新建置名称,套明代旧建置名称,等于张冠李戴,又《正德琼台志》记载的汉珠崖郡治在明代琼山县遵化乡“东潭都”,而“遵谭说”认定的汉珠崖郡治却在明代琼山县仁政乡“遵都”,且地形地貌跟该志书的记载不相吻合,经踏查也未发现宋代以前遗物,因此,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对“遵谭说”持完全否定意见。
2019年10月,海口市文物局在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海南省地方志专家库专家梁统兴先生著的《椰城纪胜》一书中,撰写《前言》并附录入《海口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简表(126处)》,其中,该局对67序号、位于龙华区遵谭镇东谭村委会卜创村的“汉珠崖郡治遗址”,在文物名称栏注明:“珠崖郡治遗址(待考证)”与在文物时代栏注明:“汉(待考证)”。
1999年3——4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琼山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并邀请国内著名考古专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忠义先生从北京前来指导,对“龙塘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成果表明,珠崖岭城址面积约25000平方米,未发现汉代遗物,“根据遗物的时代特征,可初步判断此城应为唐代中晚期所建”。发掘简报的最后结论为:“珠崖岭城址的面积很小,只发现有向南开的一座小城门。根据城址的规模及形制推测,它可能属于军事城堡。靠近城内北部的中间地带发现有建筑硬面,这里可能存在建筑。城内文化堆积很薄,文化性质单纯,皆为中、晚唐至五代时期的遗物。由此看来,城的使用时间不长,至宋代时可能就已经废弃,到明、清时期这座城址已成为墓地。”
2006年11月,海口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了一个“汉珠崖郡学术研讨会”,翌年编印《汉珠崖郡研究文集》,虽然该文集几乎一边倒地肯定“龙塘说”,认为汉珠崖郡治在今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博抚村北侧的“珠崖岭城址”。但历史学学士、海南大学研究员阎根齐先生与欧少娟女士发表在《文教资料》2006年06期上的《珠崖岭城址辨析》一文却提出质疑,认为珠崖岭城址存在“文献、勘探与考古发掘的纠葛”,“说是军事城堡(实际上已经否认了郡城的可能性)”。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育龙先生、海口市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处王志安先生发表于《琼台》2018年3月第1期(总第2期)上的《西汉时期的儋耳郡城与珠崖郡城城址研究概述》一文也认为:“汉珠崖郡城’龙塘’说之观点,尽管从理论和文献方面进行了很多的论证。但却遭到了考古材料的极大挑战”,“显得有点乏力”。“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献和理论上的推测以及对考古学材料的误读与怀疑,从而来证实其地的无疑。”
2018年1月21—22日,海口市文物局在琼山区旧州镇举行“海南旧州历史文化研讨会”,与会的省、市、区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汉珠崖郡治遗址存在“三说”,“旧州说”领先于“遵谭说”与“龙塘说”。
2018年2月23日,海口市琼山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海府地区23位历史专家与学者对“遵谭说”、“龙塘说”、“旧州说”认定的三个地点的汉珠崖郡治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学者对“遵谭说”与“龙塘说”提出质疑较大,对“旧州说”则认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旧州城遗址”,应为汉珠崖郡治遗址。
“遵谭说”与“龙塘说”认定汉珠崖郡治遗址的依据与立论基础,均是《正德琼台志》《琼州府志》《琼山县志》中有关汉珠崖郡治的史料。既然有此史料为依据,那么,“遵谭说”与“龙塘说”认定的汉珠崖郡治遗址,为什么得不到考古材料的支持,均被专家学者的实地考察探讨和考古发掘所否定了呢?究其原因,皆源于《正德琼台志》对汉珠崖郡治记载之误。
一、《正德琼台志》“珠崖治琼山东潭都”的记载,与先前史书记载不符。
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武帝纪》时,引西晋学者臣瓒曰:“《茂陵书》:珠崖郡治瞫都,去长安七千三百一十四里。儋耳郡去长安七千三百六十八里,领县五。”这一汉代先前史料清楚地告诉人们:汉珠崖郡治在汉瞫都县城,汉珠崖郡与汉瞫都县同治。
然而,《正德琼台志》却将汉珠崖郡治记载在东潭都(具体文献内容见本文开头第一自然段)。《正德琼台志》“珠崖治琼山东潭都”这一观点出现后,由于《正德琼台志》的作者唐胄于明代“为岭南人士之冠”(见《明史》卷203《唐胄传》),拥有较高的声望,因此,明正德以后的海南和广东诸旧志大多数都盲从其说。
如明万历《琼州府志》载:琼崖神岭,“在县南二十里东潭都。平地起峰,即古珠崖址。中有神庙”“汉置珠崖郡,城东潭,城址尚在,崖下潭数十仗,断碑虽不可读,当是古来千百年遗物”。
明万历《广东通志》卷58载:“琼州府城池,汉珠崖郡城在东潭都。”
清道光《琼州府志》卷11载:“珠崖旧郡,汉置,在县东南东潭都石陵村,故址尚存。”
清宣统《琼山县志》卷11载:“琼山县治附郭其城即海南卫城也,汉置珠崖郡于东潭都,城址尚存。”
以上是《正德琼台志》《琼州府志》《广东通志》《琼山县志》有关汉珠崖郡治在明琼山县东潭都的记载。该记载与先前史书对汉珠崖郡治的记载完全不符。先前汉代《茂陵书》记载:汉珠崖郡治在瞫都,而《正德琼台志》却记载:汉珠崖郡治在东潭都。孰是孰非?
潘自牧于宋嘉定二年(1209年)著的《记纂渊海》卷16琼州《县沿革》载:“琼山,本汉玳瑁、瞫都二县地。”据此而知,汉代《茂陵书》“珠崖郡治瞫都”这一记载中的“瞫都”,是汉代珠崖郡辖下的一个县,瞫都县的县城就是汉珠崖郡的郡治。
《琼山县志》“明清行政区划”载:“遵化乡,领都图8个:东潭都、洒塘都、大挺都、杰兴都、大小偶、托都、郑都、抱元都。”据此而知,“东潭都”是明琼山县遵化乡辖下的一个基层政区。可见,《正德琼台志》说:“珠崖治琼山东潭都”,说的就是汉珠崖郡治在明代琼山县遵化乡的东潭都。
那么,作为汉珠崖郡治的瞫都县城与明琼山县遵化乡属下的东潭都是否同属一地?若同属一地,那么,《正德琼台志》有关汉珠崖郡治在东潭都的记载就不可厚非,就是正确的;若不同属一地,那么就说明它的记载是错误的。
现找到记载汉瞫都与明东潭都同属一地的史料有两条:
如《琼州志》“古迹”•“珠崖故郡”载:“在琼山县东南。……《县志》:汉珠崖郡在县东南三十里东潭都,即故瞫都县。”
又如清人王先谦在《后汉志集解》中注解:“朱崖……故城今琼州琼山县东南三十里,即故瞫都县”。
这两条史料几乎成为一些学者作为汉瞫都县治与明东潭都同属一地的依据。然而,只要人们认真查考这些文献问世的时间就会发现,这是《琼州府志》《琼山县志》及清人王先谦盲从《正德琼台志》“珠崖治琼山东潭都”这一观点,而通过推论得出来的史料。怎么推论呢?因为汉《茂陵书》曰:“珠崖郡治瞫都”,又因为《正德琼台志》载:“珠崖治琼山东潭都”,所以:东潭都即故瞫都县治。正如几何求证一样,因为:汉《茂陵书》记载:a(珠崖郡治)=b(瞫都县治),又因为:《正德琼台志》记载:a(珠崖郡治)=c(东潭都),所以:b(瞫都县治)=c (东潭都) 。b=c是否成立?即是否同属一地?如下史料考究却否认同属一地。
《琼山县志》卷三舆地五“井泉类”载:“珠崖井,在城南二十里东潭都近抚训村(即今博抚村)”。卷五建置七“渡类”载:“潭口渡,在县东南三十里东潭都。”据此史料而知,明琼山县遵化乡东潭都,即在今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潭口村委会。
潘自牧于宋嘉定二年(1209年)著的《记纂渊海》载:“大业于瞫都地置舍城县。唐武德于舍城置崖州,颜卢属焉,贞观改颜城。”据此史料而知,隋于大业年间,在汉瞫都县治故址置舍城县。唐于武德年间,在舍城县治所置崖州。此史料还告诉人们,唐崖州与舍城县同治,舍城县是唐崖州郭下县,舍城县治所就是汉瞫都县治故址。既然,唐崖州与舍城县的治所,是汉瞫都县治故址,那么,下面我们再考究唐崖州与舍城县治的故址在什么地方,也就知道汉瞫都县治故址在今什么地方了。
明《大明一统名胜志》卷10《广东名胜志•琼州城》载:“唐崖州”在明琼州府城东南麻钗都之“旧州”。
清•李兆洛《历代地理韵编今释》卷3“崖”字、卷9下“城”字之“舍城”条载:“唐崖州治在清琼山县东南四十里。”依《正德琼台志》卷27《古迹》和明万历《琼州府志》卷4《古迹》琼山县“旧州”条载:清琼山县东南四十里,该地实即“旧州”。
从此两条明清史料而知,唐崖州治在明清琼山县东南麻钗都之“旧州”。即在今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历史学家谭其骧(1911.2.25—1992.8.28)发表于1962年6月30日《文汇报》上的《李德裕谪崖州》一文(今见2011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水集》下册369页),也清楚地记载:“唐代的崖州城故址,在今海南岛北部琼山县东南三十里的旧州市,岛的南部今崖县的崖城镇在唐代是振州的治所。”
从以上史料考究而知,汉瞫都县旧治在今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明琼山县遵化乡东潭都在今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潭口村委会。由此可见,汉瞫都与明东潭都不同属一地,《正德琼台志》将汉珠崖郡治记载在东潭都,跟先前史书记载不符,存在错误。
二、《正德琼台志》“珠崖治琼山东潭都”的记载,与民间族谱记载相悖。
从原琼山县民间族谱对汉珠崖郡城的记载,也可以管中窥豹,以见一斑,而知道《正德琼台志》“珠崖治琼山东潭都”这一记载的错误。
《正德琼台志》作者唐胄出生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现在我们先来看唐胄出生前,即明成化七年(1471年)前,原琼山县民间宋元明朝及宋以前族谱记载珠崖郡城在什么地方。
新坡镇下市村袁永记先生收藏的《海南袁氏族谱》记载:陈朝陝西西安人袁洪,唐贞观甲午年(634年)携家眷来琼安民,钦赐忠良学士,授崖州太守,接原太守王辰之任,住在郡治。卸任后落籍郡治对岸的坡多沙地。经查考,“坡多沙地”,属今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从此而知,袁洪太守在任上住的“郡治”与卸任后离开的“郡治”,在今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南渡江对岸的旧州镇。
新坡镇沃宋村收藏的《海南陈氏谱•第二卷•陈念卷》第530页记载:宋朝,琼州府大屯村人陈瑞章长子陈国华,宋宝祐四年(1256年)赴京参加省试(会试)中式第四名进士,与文天祥同榜。他在回家祭祖时,指村南面的旧州村说:古时候珠崖郡治就是旧州村。“宋开庆已未年(1259年)主修合族谱并作序。生子一服。”经查考《陈氏族谱》中有关“陈暹次子陈瑞章,娶梅氏续宁氏,移居太乙村,生子四:长国华、次国风、三国辅、四国选”的记载而知,宋代琼州府大屯村,属明清琼山县永兴乡麻钗都一图,即今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太乙村。因该地有一口天然大池塘,西汉伏波将军的军队与梁崖州治自儋耳迁来南渡江东岸旧州村时冼夫人的军队,曾在此屯军,故称大屯村。从此族谱记载而知,古珠崖郡治在今旧州镇太乙村南面毗邻的旧州村。
新坡镇梁沙村收藏的《梁氏族谱》记载:吾公迁琼始祖梁肱,豋宋初进士,……。公因刚正不阿,秉忠直谏玛瑙事而触怒朝廷,被谪来琼,任珠崖郡(今旧州)太守。(见《千年沧桑话梁沙》第26页)。
又《梁氏族谱》记载:公在宋初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因奏玛瑙事被谪来琼崖郡任珠崖郡守,住在郡城所在地旧州的麻钗山西南。(见《千年沧桑话梁沙》第67页)。
新坡镇沃宋村收藏的《海南陈氏族谱•第二卷•陈念卷》第531页记载:元至正癸已年(1293年),袁国邦(袁洪第23代孙)任雷琼镇左营守时,曾住兵在旧州村(旧郡治所)。
明宣德壬子科(1432年)举人梁玉(海南梁氏渡琼始祖梁肱第17代孙)撰写的《海南梁氏先世族谱》序中记载:“梁肱登宋初进士,任金紫光禄大夫。谪琼崖郡守。初其州在梁陈(村)水东(岸),今有基跡,号曰旧州。”
以上是明《正德琼台志》作者唐胄出生前,原琼山县民间宋元明朝及宋以前族谱均记载汉珠崖郡治在今琼山区旧州镇。下边再来看《正德琼台志》作者唐胄逝世后,原琼山县民间族谱记载汉珠崖郡治在什么地方。
明代琼山县仁政乡梁陈都(今新坡镇)梁沙村人梁云龙,于明嘉靖戊子年(1528年)出生,他出生时《正德琼台志》作者唐胄已去世11年。梁云龙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登朱国祚榜,官至副都御史,生前为梁氏修谱写过谱序。在他撰写的《梁氏家乘•谱序》中记载:“肱累官金絮光禄大夫,初任琼崖守。琼旧州,在梁陈水东、麻钗山西南,梁所置也。郡志所谓琼崖岭下有古珠崖郡址是也。”(见清宣统《琼山县志》卷十九)。此谱序清楚地记载,位于今海口海口市新坡镇梁陈村南渡江东岸边、海口市旧州镇麻钗山西南面的“琼旧州”,就是郡志中记载的“古珠崖郡址”。
从以上明代及明代以前的族谱记载而知,在《正德琼台志》作者唐胄出生前与去世后,原琼山县民间宋元明朝族谱记载珠崖郡的“郡治”、“郡城”、“古珠崖郡址”,均在今新坡镇南渡江对岸的旧州镇。可见,《正德琼台志》“珠崖治琼山东潭都”的记载与琼山县民间族谱记载相悖。
三、史学界共认汉珠崖郡治与唐崖州治同在唐开元前的舍城县,而东潭都不属唐开元前的舍城县。
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武帝纪》引西晋臣瓒曰:“《茂陵书》:珠崖郡治瞫都,去长安七千三百一十四里。”
宋•潘自牧《记纂渊海》载:“大业于瞫都地置舍城县,唐武德于舍城置崖州,颜卢属焉,贞观改颜城。”
依据以上史料而知,汉珠崖郡治故址与唐崖州治故址同在唐武德年间的舍城县。
史书又记载:隋大业三年(607年)置颜卢县,隋大业六年(610年)析颜卢县置舍城县,唐贞观元年(627年)颜卢县改名为颜城县,唐开元年间(714——741年)省颜城县入舍城县。
从此而知,汉珠崖郡治故址与唐崖州治故址同在唐开元前的舍城县,而不是同在唐开元后的舍城县,因为史书的记载是“唐武德于舍城置崖州”,而不是唐开元于舍城置崖州。也就是说,汉珠崖郡治故址与唐崖州治故址同在唐开元前的舍城县,这一观点在史学界早已形成共识。下面我们来考究“东潭都”是否属于唐开元前的舍城县,若不属,那么,汉珠崖郡治故址与唐崖州治故址就不在东潭都。
前面我们已从《琼山县志》史料得知,明代的琼山县遵化乡东潭都,在今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潭口村委会。《琼山县志》记载,东潭都潭口渡,在今府城东南三十里;东潭都抚训村(今博抚村)附近的珠崖井,在今府城南二十里;
《正德琼台志》卷五“川类”记载:荫潭,在县南二十里东潭都。
《汉珠崖郡治遗址辨正》中记载:“大宾村,位于珠崖岭北,市造纸厂南,铁桥至龙塘公路约10公里。”
《海南琼山市珠崖岭古城址1999年发掘简报》载:“珠崖岭古城址……西北距琼山市(今海口市琼山区)区约12公里。”
《唐代崖州治所考》认定:“在唐开元前,颜城县与舍城县是并属于崖州的两个县”。颜城县治故址,“在明清琼山县东二十里之颜村侧龙卢洞,即今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多吕村。”“今琼山市北部至海口市一带在唐开元以前属崖州颜城县,开元以后改属崖州舍城县。”据此而知,明代琼山县遵化乡东潭都,在唐开元前属颜城县,不属舍城县。可见,汉珠崖郡治故址与唐崖州治故址不在东潭都。
四、事实上东潭都自古至今从未建过郡县治,《正德琼台志》“珠崖治琼山东潭都”的记载纯属误解记载。
熟悉琼山县历史的人士都清楚,明琼山县“遵都”(今属遵谭镇)与“东潭都”(今属龙塘镇)在宋代以前的历史上是没有什经传的,直到宋庆历年间“宅念都”(今新坡仁里)陈孚(宋代文化名人)在本地创办起“仁政乡学”带动遵谭创办“仁政分校”后,遵谭才在琼山县记下一笔历史。也许有人会问,郭克辉《珠崖郡治今何处》一文中说,遵谭“灵山祠”神庙于汉代就已建立起来了,怎么说遵谭到宋代才在琼山记下一笔历史呢?遵谭“灵山祠”神庙真的在汉代就已建立起来了吗?海南汉代尚未有庙,遵谭何来汉庙?这是其一;其二是,遵谭“灵山祠”祀的六神:灵山、香山、琼崖、通济、定边、班帅,是南陈朝冼夫人在今灵山镇境内剿匪牺牲了的六位英雄。历史上先有汉朝后才有南陈朝,汉朝建于公元前206年,亡于公元220年,汉亡至南陈朝建立相隔337年。在337年前,陈朝尚未出现,六位英雄尚未出生与战亡,遵谭就建起神庙祭祀这六位英雄了,这显然是时序颠倒荒谬绝伦的瞎说。至于某一学者著书说,《正德琼台志》“珠崖治琼山东潭都”是照抄明进士戴璟《广东通志初稿》来的,是对的。难道这位学者不知道历史上先有明正德年间,后才有明嘉靖年间吗?始纂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刊行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的《正德琼台志》,能照抄付梓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广东通志初稿》吗?这显然也是时序颠倒荒谬绝伦的瞎说。因此,“遵都”与“东潭都”在宋代以前没有建过郡县治。下边从《正德琼台志》有关“珠崖治琼山东潭都”的误解记载过程也得到佐证。
《正德琼台志》卷三“沿革考”第1页中记载:“珠崖治琼山东潭都”之后,接着加上一条按语说:“按《茂陵书》’珠崖郡治瞫都’。(师古曰,瞫音审)。恐瞫与谭形近而误”。这条按语告诉人们,《正德琼台志》作者认为,恐“瞫”与“谭”形近,前人将“谭”、“潭”误为“瞫”了,所以便将“瞫都”的“瞫”字改为“谭”字,后又在卷五改为“潭”字。古代琼山县民间有一个风俗,以舍水溪(也称北冲溪,今称南渡江)为界,江东边人称为东溪人,江西边人称为西溪人;江东边的火山地(旧州岭一带)称为东石或东界石,所产的龙眼称为东石龙眼,旧州岭称为东石岭或东石山岭;江西边的火山地(羊山地区)称为西石或西界石,所产的荔枝称为西界石荔枝,即南渡江东边冠东字,西边冠西字。因汉瞫都县城在南渡江东岸旧州村,西溪人称之为“东瞫都”。由于《正德琼台志》作者认为:“恐瞫与谭形近而误”,便将“瞫”改为“谭”与“潭”,“东瞫都”就成为了“东潭都”。“瞫”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读音“审”,意为“往深处看”。依“龙塘说”的理解是:“字义有深视、下视之意,即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取’瞫都’之名可能依地形建城而得。”“旧州城遗址”的地形完全符合“瞫都”之名。旧州镇埠头古渡口码头与南渡江水面的落差约15至20米,从旧州镇埠头古渡口码头地面起,地势向东逐级上升,直到“旧州城遗址”为止,共有六级坡地。即古渡口码头一级坡地,旧州中学初址(今已成村民居住地)二级坡地,大跃进炼钢铁高灶故址三级坡地,旧州埠头电厂故址四级坡地,通往燕子尾工兵营公路五级坡地,旧州村村址六级坡地。“旧州城遗址”位于旧州村,城址居高临下,完全符合“瞫都”之意,“瞫都”这一名称用词完全正确,且先前史书明确记载“琼山,本汉玳瑁、瞫都二县地”中的“瞫都”用字就是“瞫”字,唐代颜师古对“瞫”字明确注明其读音为“审”,与“谭”字读音完全不同,根本不存在二字形近,而将“谭”误为“瞫”的情况。可见,《正德琼台志》“珠崖治琼山东潭都”的记载,纯属是误解记载,纯属是人为造成的记载,事实上“东潭都”在历史上自古至今从未建过郡县治。
综上所述,《正德琼台志》“珠崖治琼山东潭都”的记载,与先前史书记载不符,与宋元明朝及宋朝前民间族谱记载相悖,东潭都不属唐开元前置崖州的舍城县,跟史学界有关汉珠崖郡与唐崖州治同在唐开元前的舍城县这一共识相悖,且东潭都事实上自古至今也从未建过郡县治,汉珠崖郡治在东潭都的记载,纯属是一种人为的误解记载。因此,《正德琼台志》将汉珠崖郡治记载在东潭都是存在错误的。“遵谭说”与“龙塘说”之所以得不到考古材料的支持,受到考古材料的挑战,被专家学者的实地考察和考古发掘否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